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国式现代化保康实践 | 从“自治”到“自觉”!马桥镇中坪村以“小村规”推动“大发展”

2025-04-02 19:03

建章立制、与时俱进。30多年来,马桥镇中坪村先后6次修订《村规民约》,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逐步成为全村上下的共识,实现“自治”向“自觉”的转变,形成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强村富民的“中坪现象”,“小村规”推动了“大发展”。

春日的中坪村,风光优美,邻里和谐,发展有力,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这一切变化,都缘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大力探索的“自治”之策。早在1991年5月,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黄立杰经过深入思考并和村里9名干部集中商讨后,出台当地第一个《村规民约》。村民们自觉对照村规民约矫正言行,曾经屡禁不止的恶习迅速“刹车”,管不好、不好管的“顽瘴痼疾”迎刃而解。

“叫大家共同遵守、共同监督,管理的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渠、路、田这些都是大家的心血,所以大家都要保护它。”保康县马桥镇中坪村原党支部书记黄立杰说。

为刹住一路狂飙的人情风,2013年7月,中坪村对《村规民约》再次修订,办酒席在中坪村不再任性。

“基本上升学宴、搬家、满月一律不能办,过红白喜事要提前到村里报备,批准过后才能办,这样对老百姓来说,一年减少不少开支,不互相攀比了。以前没管的时候,我们这人口比较多,一个月一户都要‘走人家’三四户甚至十几户,一个月一千多元,甚至好几千元来‘走人家’。”黄培军回忆说。

从“自治”到“自觉”,中坪村的《村规民约》已植入群众的骨髓,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成为全村上下的共识。

马桥镇中坪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森林说,现在违反村规民约的现象逐年递减,2024年,全年仅有5起轻微事件,相关处罚资金也全部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群众拥护自治、参与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

有了《村规民约》的规范,村民们行事有了尺子,村里的矛盾纠纷少了,大家自然都一门心思用在发家致富上。在位于中坪村9组的磷矿石浮选项目建设现场,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从选址到落地非常顺利,村民“零补偿”腾出土地,让建设工期起码缩短了1个月。

“占了五户的地,大概四五亩吧,老百姓无偿捐出来,因为村里给我们老百姓买的都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老百姓老了有保障。 ”马桥镇中坪村9组组长王成洋说。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能达到高品位磷矿石35万吨左右,预计产值收入5亿元左右,为我们村集体带来近千万元收入。 ”湖北楚甲和丰矿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永建说。

村兴我荣,村衰我耻。无条件支持村里建设发展,是村规民约施行30多年来村民养成的“好习惯”。2024年,中坪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亿元,集体经济收入达1.6亿元,人均纯收入突破3.7万元,形成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强村富民的“中坪现象”。

“我们结合村情民意持续完善修订村规民约,形成了村民自觉履约、携手共促发展的良好格局,村集体凝聚力显著增强。”黄森林说,“今年,我们计划围绕农户建房、移风易俗、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征求群众意见,更新村规民约条款内容,让村规民约更实用、更管用,用‘小规矩’推动‘大发展’。”

链 接

新闻时评

“规”出好乡风,“约”出好民风

乡村有效治理,群众安居乐业。村规民约是各地乡村共同价值观的凝聚,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倡导文明新风、推动移风易俗的有效载体。马桥镇中坪村以村规民约为切入点,通过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实践,探索出一条破解治理难题、倡导文明新风、赋能产业发展的路径,为乡村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村规民约的生命力在于贴近实际、凝聚民心。中坪村的村规民约共13章30条,对社会治安、农业生产、环境卫生、山林管理等提出具体要求,让全体村民一致表决通过,成为大家共同信奉的准则。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治理重点,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在聚焦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移风易俗等核心任务的同时,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村规民约真正反映村民的共同意愿,让村规民约更加贴近实际、易于操作。

让村民可接受、长记性、能执行,是各地制定村规民约基本准则。在持续推进乡村治理中,村规民约既要融入新时代、新思想、新理念,又要“约”出乡村文明、社会和谐,让“小村规”激活乡村治理“大效能”

村规民约只有紧跟时代、紧扣民心,灵活调整,才能落地生根,取得实效。要让村规民约始终与党的主张同心同向,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村庄建设、生态保护等现实需要,不断丰富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彰显村规民约的时代内涵。30多年来,中坪村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先后6次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更新条款内容,让“自治法宝”更实用、更管用。

村规民约不仅是一种共同的行为规范,更是村民共同价值观的凝聚。让小村规发挥大效能,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村规民约贵在执行,要严在日常、抓在经常,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执行更严一分、自我约束更紧一层,引领村民自觉践行,让村规民约真正“规”出好乡风,“约”出好民风,激活“大效能”。

全媒体记者:向宗涛 

通讯员:马军 赵乾坤

编校:莲花

责编:尚娟

审核:姜雪飞

终审:李广儒

3

建章立制、与时俱进。30多年来,马桥镇中坪村先后6次修订《村规民约》,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逐步成为全村上下的共识,实现“自治”向“自觉”的转变,形成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强村富民的“中坪现象”,“小村规”推动了“大发展”。

春日的中坪村,风光优美,邻里和谐,发展有力,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这一切变化,都缘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大力探索的“自治”之策。早在1991年5月,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黄立杰经过深入思考并和村里9名干部集中商讨后,出台当地第一个《村规民约》。村民们自觉对照村规民约矫正言行,曾经屡禁不止的恶习迅速“刹车”,管不好、不好管的“顽瘴痼疾”迎刃而解。

“叫大家共同遵守、共同监督,管理的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渠、路、田这些都是大家的心血,所以大家都要保护它。”保康县马桥镇中坪村原党支部书记黄立杰说。

为刹住一路狂飙的人情风,2013年7月,中坪村对《村规民约》再次修订,办酒席在中坪村不再任性。

“基本上升学宴、搬家、满月一律不能办,过红白喜事要提前到村里报备,批准过后才能办,这样对老百姓来说,一年减少不少开支,不互相攀比了。以前没管的时候,我们这人口比较多,一个月一户都要‘走人家’三四户甚至十几户,一个月一千多元,甚至好几千元来‘走人家’。”黄培军回忆说。

从“自治”到“自觉”,中坪村的《村规民约》已植入群众的骨髓,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成为全村上下的共识。

马桥镇中坪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森林说,现在违反村规民约的现象逐年递减,2024年,全年仅有5起轻微事件,相关处罚资金也全部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群众拥护自治、参与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

有了《村规民约》的规范,村民们行事有了尺子,村里的矛盾纠纷少了,大家自然都一门心思用在发家致富上。在位于中坪村9组的磷矿石浮选项目建设现场,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从选址到落地非常顺利,村民“零补偿”腾出土地,让建设工期起码缩短了1个月。

“占了五户的地,大概四五亩吧,老百姓无偿捐出来,因为村里给我们老百姓买的都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老百姓老了有保障。 ”马桥镇中坪村9组组长王成洋说。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能达到高品位磷矿石35万吨左右,预计产值收入5亿元左右,为我们村集体带来近千万元收入。 ”湖北楚甲和丰矿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永建说。

村兴我荣,村衰我耻。无条件支持村里建设发展,是村规民约施行30多年来村民养成的“好习惯”。2024年,中坪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亿元,集体经济收入达1.6亿元,人均纯收入突破3.7万元,形成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强村富民的“中坪现象”。

“我们结合村情民意持续完善修订村规民约,形成了村民自觉履约、携手共促发展的良好格局,村集体凝聚力显著增强。”黄森林说,“今年,我们计划围绕农户建房、移风易俗、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征求群众意见,更新村规民约条款内容,让村规民约更实用、更管用,用‘小规矩’推动‘大发展’。”

链 接

新闻时评

“规”出好乡风,“约”出好民风

乡村有效治理,群众安居乐业。村规民约是各地乡村共同价值观的凝聚,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倡导文明新风、推动移风易俗的有效载体。马桥镇中坪村以村规民约为切入点,通过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实践,探索出一条破解治理难题、倡导文明新风、赋能产业发展的路径,为乡村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村规民约的生命力在于贴近实际、凝聚民心。中坪村的村规民约共13章30条,对社会治安、农业生产、环境卫生、山林管理等提出具体要求,让全体村民一致表决通过,成为大家共同信奉的准则。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治理重点,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在聚焦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移风易俗等核心任务的同时,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村规民约真正反映村民的共同意愿,让村规民约更加贴近实际、易于操作。

让村民可接受、长记性、能执行,是各地制定村规民约基本准则。在持续推进乡村治理中,村规民约既要融入新时代、新思想、新理念,又要“约”出乡村文明、社会和谐,让“小村规”激活乡村治理“大效能”

村规民约只有紧跟时代、紧扣民心,灵活调整,才能落地生根,取得实效。要让村规民约始终与党的主张同心同向,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村庄建设、生态保护等现实需要,不断丰富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彰显村规民约的时代内涵。30多年来,中坪村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先后6次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更新条款内容,让“自治法宝”更实用、更管用。

村规民约不仅是一种共同的行为规范,更是村民共同价值观的凝聚。让小村规发挥大效能,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村规民约贵在执行,要严在日常、抓在经常,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执行更严一分、自我约束更紧一层,引领村民自觉践行,让村规民约真正“规”出好乡风,“约”出好民风,激活“大效能”。

全媒体记者:向宗涛 

通讯员:马军 赵乾坤

编校:莲花

责编:尚娟

审核:姜雪飞

终审:李广儒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