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重工研究院驻寺坪镇瓦房滩村工作队,因地制宜谋划特色产业,科学规范开展村级事务管理,以系统化帮扶举措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描绘出村强民富乡村振兴新图景。
汛期来临,江山重工研究院驻瓦房滩村第一书记李汉东会同村“两委”,召集村里的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开展汛期安全知识宣传,讲解村里的防汛应急预案。
叮嘱完这些要紧事,李汉东和村党支部书记黄克清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他最挂心的金银花基地,察看苗圃长势情况。
“金银花全身都是宝,它属于多年生植物,田间管理也相对简单,发展这个产业,比较符合我们村里目前老年人多、年轻人少的现状。”李汉东介绍道。
瓦房滩村地处“两山夹一河”的特殊地貌之中,山高坡陡、耕地面积少,产业发展根基薄弱。李汉东深知,只有持续提升村民的自我“造血”功能,才能让致富的种子在乡村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我们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到南漳、河南、山东等地,对金银花种植进行调研,包括销路进行考察,最后确定下来发展金银花。通过这两年发展情况看,金银花销路以及产生的效益都非常好。”李汉东说。
黄克清介绍,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村里因地制宜发展金银花种植产业,也提升传统茶叶产业质效。目前,共种植金银花200亩,改造低产茶园50亩,并配套相应加工设施,实现每年持续增收,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左右。
在村集体产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下,村民们积极响应,利用家里闲置土地资源,试种金银花等经济作物,同时开展牲畜养殖,探索多元化的增收路径。村民陈凤宝在增收路上就尝到了甜头。
“驻村工作队对我们帮助很大,包括产业指导、提醒做好防疫工作等方面。每年年底,还帮助我们销售猪肉、鸡肉、羊肉,让我们少操了不少心,我每年收入在20万元钱左右。”陈凤宝告诉记者。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撬动乡村发展的关键支点。驻村工作队带头组织学习《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办法》等制度,成立农村集体“三资”清查小组,指导村干部全面摸清村里资金、资产、资源底数,为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工作队还指导我们进行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信息平台建设,确保农村‘三资’管理规范、透明。”寺坪镇瓦房滩村村会计钱绍鑫说。
一支驻村工作队就是一个基层“战斗堡垒”,一项产业发展就是一股“源头活水”。江山重工研究院驻瓦房滩村以来,不仅帮助该村成功发展金银花产业,更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发展金银花、茶叶、花椒等特色产业。通过消费扶贫、对接企业销售等举措,切实让特色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他们推动寺坪镇农副产品走出大山,实现了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彰显了驻村帮扶工作的示范效应和实际成效。”寺坪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梅勇军说。
下一步,驻村工作队将进一步提升“造血”功能,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我们将对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所有产出的产品达到高质量,让村里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就挣到钱,不断提升他们的幸福感。 ”李汉东说。
(保康县融媒体中心出品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全媒体记者:付乐 邢忆星
编校:彦舒
责编:尚娟
审核:姜雪飞
终审:李广儒 李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