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当深山冷水邂逅产业智慧,如何激活“绿色宝藏”?保康县给出生动答案。立足三大水系优质冷水资源,以“一条鱼”为媒,通过精准招商与全链条服务,让鲟鱼养殖从“无中生有”到“链式发展”,在深山之中开辟出一条特色淡水养殖的“黄金赛道”。
日前,在保康县歇马镇万里千鲟产业园A区,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首批3000多尾长约30—40厘米、通体银灰的鲟鱼苗投入到养殖池中,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从开工建设到首批鱼苗入池,整个项目仅用时不到两个月,这样的“保康速度”背后,正是当地政府全力以赴抓招商、优服务,全流程护航项目落地见效的生动体现。
今年年初,保康县委宣传部引进总投资2.1亿元鲟鱼养殖及配套项目。为加快项目落地及投产进程,招商团队采取“企业点单、政府代办”模式,提前介入指导,全流程帮代办。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店小二’服务理念,成立专项服务小组,协助企业完成用地审批、手续办理,协调解决用水用电难题,全力保障项目顺利推进。”保康县歇马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吴世康说。
工作专班与企业负责人高效协同、同频共振,系统梳理出用地审批、水电接入、环保评估、蓄水坝引水渠建设等30多项关键节点,以清单化管理推动各项工作逐一落地见效。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保康相关部门积极帮助我们协调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让我们轻装上阵,能够把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生产经营当中,整个过程还是十分顺利的。”湖北汇河千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光说。
据刘志光介绍,首批鲟鱼苗已成功投放,今年年底即可分辨雌雄,选留的雌性鱼苗将进入精细化培育阶段,为鱼子酱生产储备原料。
“我们正在积极推进产能扩张计划,进一步扩大投资建设规模,预计保康鲟鱼总养殖规模将达到1000吨级。”刘志光说。
鲟鱼浑身是宝,鱼子酱更被誉为“黑色黄金”,市场价值极高。2022年,保康县通过招商引进湖北卡露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马桥镇中坪村建设保康首个生态鲟鱼养殖产业园,保康县淡水鱼产业版图正式启幕。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发展鲟鱼产业是保康县立足资源禀赋、推动产业转型、探索山区县绿色发展新路径的重要实践。
保康县坐拥南河、沮河、蛮河三大水系,境内遍布大小河流248条,年均水资源总量达16.5亿立方米,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标准。然而丰富的淡水资源长期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我们将发展视野聚焦于‘绿水青山’中蕴藏的生态潜力,凭借县域内优质的冷水资源这一核心优势,主动对接国内水产行业龙头企业,以‘精准招商+优质服务’推动鲟鱼产业项目落地生根,让生态资源真正成为驱动县域经济转型的绿色引擎。”保康县淡水养殖产业链工作专班组长、县水利局局长王培涛说。
为支持鲟鱼产业发展,今年,保康县委、县政府科学谋定,将淡水养殖产业纳入保康县优质农林产品产业链发展“盘子”,原先的茶叶、中药材、蔬菜、核桃、烟叶“五大产业链”增至“六大产业链”。
淡水养殖产业以发展鲟鱼养殖为重点,由县领导任“链长”,县水利局牵头抓总,成立工作专班,科学编制规划,研究优惠政策,培育示范基地,盘活水利资源,扩大精品淡水鱼养殖。
“我们正在对全县适宜水产养殖水域进行调查摸底,将根据水源流量、用地指标、排污标准等要求,聘请专业人员编制鲟鱼养殖(3—5年)发展规划,在全县范围内合理布局淡水养殖,推动水产养殖健康发展、有序发展。”保康县淡水养殖产业链工作专班办公室负责人陈明钊说。
下一步,保康将以南河、沮河为重点,依托马桥镇中坪村、歇马镇邹家院村、马良镇峡峪河村现有投资实体,培育三个养殖示范基地,以点带面统筹谋划过渡湾镇、黄堡镇、寺坪镇等适养区域项目,打造湖北鲟鱼生产加工高地。
“我们将通过品牌带动、村企联营等途径,努力将保康建成湖北鲟鱼产品主要生产加工基地,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吸引相关配套产业聚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王培涛说。
全媒体记者:付乐 邢忆星 余夕雯
通讯员:郑冰
编校:相琴
责编:赵硕
审核:秦志鹏
终审:李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