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媒体看保康 | 记者大V齐吆喝,保康茶叶香四海!一场活动,引流千万粉丝……

2025-04-24 19:59

记者大V齐吆喝,保康茶叶香四海。4月17日,“‘两山’20年 北纬30度生态茶链绿色发展联动采访、襄阳高香茶春茶推介暨保康县茶文化旅游季正式启动。

全国省内省外36家主流媒体

以及湖北省文旅推荐官等网络大V聚焦保康县

见证保康生态茶园变身“绿色银行”的转化路径

解码保康茶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致富经验

讲述保康茶产业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

进一步提升保康茶叶产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为推动保康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一起来感受这波关注吧

人民日报


新华社


(滑动查看更多详细内容↓↓↓)

4月17日,“‘两山’20年北纬30度生态茶链绿色发展联动采访、襄阳高香茶春茶推介暨保康县茶文化旅游季”活动在湖北保康县举行,保康4家茶企荣获“楚天好”茶品牌授权,现代农业、茶叶精深加工、文旅融合等领域的3个项目集中签约,县文旅局与5家旅行社签订框架合作协议。

在分会场,手工制茶大赛同步开展,来自谷城县、南漳县、保康县的共20名选手参赛,一口口铁锅成为他们施展技艺的舞台。民俗大舞台上,采茶活动与非遗文化、民俗表演巧妙融合,店垭民间唢呐、打连盖等民俗文化表演精彩纷呈,游客们在体验保康茶文化乐趣的同时,充分感受本地民俗文化的魅力。

“这是店垭神农系列襄阳高香茶,茶汤有一股淡淡的花香。”神农茶源负责人安敬佩介绍道。巡展现场,二十余家茶企纷纷展出自家优质茶产品,有翠绿鲜嫩的绿茶、香气浓郁的红茶,还有花香怡人的花茶,吸引众多游客现场品尝、咨询订购。

在圣铭茶叶展位上,茶厂负责人徐声平正通过手机短视频直播介绍产品:“我们想通过短视频直播,让更多朋友品尝保康好茶”。

作为“襄阳高香茶”核心生产区,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达20.1万亩,茶叶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3家。近年来,保康县委、县政府全力以赴提升茶品质、弘扬茶文化、做强茶品牌,加快建设襄阳高香茶核心生产区,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襄阳高香茶飘香海内外。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中国新闻网

中国日报网


学习强国


活动中,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24家媒体代表来到保康,进茶园、访茶农、品茶味,通过资源互通、内容共创、技术赋能、联合传播,让保康的茶园美景、全县“茶香富茶乡”的生动故事作为襄阳茶产业代表之一在省内外媒体呈现。

黄山日报

(滑动查看更多详细内容↓↓↓)

北纬30°区域是世界公认的“黄金茶产区”,横贯中国东西部,其中,黄山市与湖北省襄阳市同样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与贸易历史。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4月17日至18日,“‘两山’20年 北纬30°生态茶链绿色发展”联动采访活动在襄阳市启动,记者走访襄阳茶园,探寻两地因茶结缘,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不谋而合的做法和经验。

从襄阳到黄山

一片茶叶串起百年茶缘

襄阳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是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襄阳随处可见茶道文化的痕迹,随茶道分布的渡口、码头、会馆、街区和古城等,均见证着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黄山是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祁门红茶等中国名茶的主产区,被誉为“中国名茶之都”;襄阳拥有3000多年的茶叶种植历史,茶产业发展蓬勃。

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条蜿蜒的万里茶道将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这条路南起福建武夷山,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向北延伸,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全程1.4万多公里。祁门红茶便是从阊江入鄱阳湖到汉口,踏上万里茶道,远销德、英、美、俄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时光流转,如今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襄阳与黄山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践行着绿色发展之路,两地茶产业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片小小的茶叶,不仅富了一方百姓,更承载着襄黄之间的深厚情谊,成为两地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

从绿叶到“金叶”

“蹚出”绿色发展之路

一大早,在襄阳市保康县黄堡镇观音云雾茶场茶园内,茶农们身挎竹篓踏入茶垄,手指轻快地掠过茶树,鲜嫩完整的芽叶接连落入篓中。

“我家茶叶长势好、销售旺,归功于建设生态茶园。”茶园负责人王召均向记者介绍,“为了确保有机茶园的品质,我们坚持不用任何化学农药,主要通过深挖沟,用饼肥、生物菌肥改良土壤,以绿色防控替代农药灭虫,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进行有机改造。”

“正是因为我们坚持走绿色、生态、有机的路子,坚持种有机茶、施有机肥,符合现代人健康绿色的生活要求,我们的茶叶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王召均说。

在追求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保康县并非个例。早在2020年,黄山市就在重点产茶乡镇试点推广“小黄板”。到了2021年,更是实施全域茶园绿色防控,实现黄板扦插全域覆盖。近年来,黄山市以“小黄板”撬动茶园绿色防控,全市鲜叶和干茶抽样欧盟达标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0%。

良好的茶叶品质,让茶农的收入越来越高。据了解,襄阳茶园种植面积接近50万亩,带动近50万人增收致富;而黄山去年茶叶综合产值达283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2万余元。

从绿叶到“金叶”,襄阳与黄山虽地域不同,但在绿色发展理念上却遥相呼应,凭借着对绿色发展的执着坚守与不懈探索,成功“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

大公文汇网


渭南日报


(滑动查看更多详细内容↓↓↓)

春和景明,茶香四溢。4月17日,由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与襄阳融媒体中心联合发起的“两山”20年 北纬30°生态茶链绿色发展联动采访活动在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正式启动。

活动在歌舞《我在茶乡等你来》中启幕,现场推介襄阳高香茶公用品牌——“保康毛尖、保康红”。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河北日报国际传播中心、渭南日报社等12个省市的24家媒体代表从这里出发,共观生态茶园成为“绿色银行”的转化实践,共探茶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共讲茶农茶企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民”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启动仪式后,采访团一行利用两天时间深入保康县店垭镇锅厂村绿之源有机茶基地、保茶集团,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史馆、民俗园、玉皇剑茶产业园等地进行实地采访,全方位、多角度了解襄阳茶产业的发展历程、创新模式以及未来规划。

襄阳作为“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城市之一,以及秦巴山系高香型名优茶核心产区,发展茶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近年来,襄阳茶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襄阳茶园面积近50万亩,干茶产量2万吨,综合产值达80亿元人民币;培育茶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带动近50万人增收致富。襄阳高香茶区域公用品牌先后入围中国农业区域公用品牌300强和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凭借“高栗香、滋味醇、汤色亮、耐冲泡”品质,襄阳高香茶走出国门,远销美国、俄罗斯、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成为襄阳市第二大出口农产品,也是展示襄阳茶叶品牌的一张亮丽名片。

北纬30°区域作为世界公认的“黄金茶产区”,横贯中国东西部,集中分布了包括襄阳高香茶在内的六大茶类百余种名茶。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各地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铺就了乡村振兴的富裕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多赢格局。作为央地联动融合模式下讲好地方故事的创新实践,此次采访活动采用“全年贯穿+接力宣推”采访思路和“国际+国内”传播模式,通过资源互通、内容共创、技术赋能、联合传播,一同深挖“一片叶子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鲜活案例,系统呈现“两山”理念在茶产业链中的创新实践。

湖北日报


(滑动查看更多详细内容↓↓↓)

一场春雨过后,保康县春茶进入丰采期。

4月17日,襄阳高香茶春茶推介暨保康县茶文化旅游季活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专家和茶商齐聚保康,话茶事、寻合作。

近年来,保康着力培育“保康红”“保康毛尖”品牌,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文章。

2024年,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20.1万亩,年生产加工干茶8800吨,年综合产值超20亿元,带动4万多户农民增收,走出一条以茶兴农、茶旅富农的绿色发展道路。

有机茶富含科技范

捏住芽根,轻轻一提,针针芽尖落入茶篓……4月12日,保康县黄堡镇观音云雾茶场茶园内,数十名采茶工手挽篮筐,抢摘新芽。

“茶叶长势好,产品销售旺。”负责人王召均喜上眉梢,“多亏当初及时转型,选择有机种植。”

王召均懂种茶、会炒茶,是当地茶叶种植大户,但因延续传统种植模式,茶叶产量和质量下降,出现滞销。

提质迫在眉睫。王召均的茶园被列为首批“湖北省生态茶园建设示范项目”,探索有机之路。

用饼肥、生物菌肥改良土壤,以绿色防控替代农药灭虫,以有机肥替代化肥……成本虽然增长了,但茶叶的品质大幅提升。经过三年努力,王召均的1200亩茶园取得有机认证,还通过欧盟检测。

除了种植,生产加工也在升级。

走进保茶集团智能化茶叶生产车间,清洗、杀青、揉捻……传统制茶工艺转化为数据模型,全自动控制实现无人化生产。

“我们引进日本智能化茶叶加工设备,运用智能传感及生产控制等集成技术,实现干茶智能化、自动化生产。”保茶集团总经理沈义锋介绍,公司年茶叶加工能力可达2000吨。

截至目前,保康县共有绿色生态茶园8万亩,配备1500多台(套)茶叶色选机、光波杀青机、电磁炒干机等先进加工设备。

茶产品俏销海外

4月14日,保康县万寿茶业有限公司精制茶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加紧制作将出口塔吉克斯坦的100吨大宗绿茶。

该公司董事长郭大友说,过去,保康以加工生产春茶为主,大量夏茶、秋茶无人问津。为打破单一春茶销售模式,公司把夏茶和秋茶作为新的增长点。

2022年,万寿茶业取得出口资质,与武汉一家出口企业“联姻”,打破季节限制对茶叶进行精制加工,产品远销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

“我们从源头抓起,采摘、加工每个环节都严格按质量标准把关。”郭大友介绍,今年以来,公司已出口绿茶430吨、红茶100吨,出口创汇400多万元。

位于保康县城关镇的林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高浓度茶叶原萃液,出口至东南亚和中亚国家。该公司市场经理刘志安介绍,保康茶叶富含茶多酚、茶氨酸、茶叶素等各种有益成分,产品备受市场好评,今年的订单已经排到6月底。

目前,保康共有4家茶企具备出口资质,全县每年出口精制茶、茶叶萃取液等1000多吨,出口创汇达2500万美元。

千亩茶园一年迎客10万人次

“风景很好,专门带孩子来体验采茶。”4月16日,保康县官山世外茶源游人如织,陈玲与家人一起赏风光、品茶香。

官山世外茶源平均海拔700多米,拥有优质茶园1000多亩。作为国家级生态农场与最佳旅居康养目的地,2025年3月官山世外茶源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走进茶博馆,斑驳的红砖墙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官山茶场烧柴炒茶留下的痕迹仍清晰可见。“依托生态风光和茶产业资源,景区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茶旅综合收入达1000多万元。”保康官山世外茶源负责人秦小丽说。

4月17日,格栏坪村人头攒动,游客曹金萍亲手将自己采摘的鲜叶炒成干茶。“吃完农家饭,再喝一口自己炒的茶,收获感满满。”

格栏坪村是保康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村,该村以生态茶园为依托,将种茶、采茶、卖茶与乡村休闲度假游有机融合,建成标准化农家乐8家,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0余万元。

保康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以茶叶村、生态茶园等为重点,植入茶园观光采摘、茶文化展示、研学旅行、避暑康养等功能,构建茶叶产业与文旅“共融互促”的发展格局。

农村新报

(滑动查看更多详细内容↓↓↓)

4月17日,“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格栏坪村热闹不已,茶农踏露而至,茶商闻香寻迹,厂商驻足商洽,游人慕名云集……襄阳高香茶春茶推介暨保康县茶文化旅游季开幕,引得四海宾朋共赴春约。

从传承八九十年代柴火炒茶技艺的官山世外茶源,到茶产业与乡村度假深度融合的格栏坪田园综合体,再到紫砂艺术与茶道相映成趣的歇马香炉山茶园,三条茶旅专线各展风华:或可触摸传统制茶的温度记忆,或体验采青制茶的沉浸式农趣,或品味茶器相生的东方美学,共同勾勒出层次丰盈的茶乡保康。

保康县地处北纬28°至32°,是世界公认的黄金产茶带。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色绿形美、口感醇正、香高持久、回味悠长的保康绿茶。近年来,保康县抢抓机遇,全力以赴壮大茶规模、提升茶品质、弘扬茶文化、做强茶品牌,加快建设襄阳高香茶核心生产区,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

一片茶叶,托起一方经济。活动现场,4家保康茶企荣获“楚天好”茶品牌授权,涵盖现代农业、茶叶精深加工、文旅融合等领域的3个项目集中签约,县文旅局与5家旅行社签订框架合作协议。

以保康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38家茶叶企业成立茶产业联合体,以“襄阳高香茶——保康毛尖、保康红”为区域公共品牌,统一有机茶品牌、标识、标准,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整体提升。

研学采茶、制茶工艺,品高山有机茶,赏传统茶艺表演,本次茶文化旅游季活动内容丰富,采茶活动与非遗文化、民俗表演巧妙融合,民间唢呐、打连盖等民俗文化表演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这些表演让我勾起了儿时记忆,感觉非常有意思。”从远安赶来的游客李世勇说。

截至2024年底,保康茶园总面积达20.1万亩,年生产加工干茶8800吨,加工产值达9.5亿元,实现出口创汇近900万美元,连续5年入选“全国茶叶百强县”。

襄阳日报


(滑动查看更多详细内容↓↓↓)

4月17日,“中国最美乡村”保康县店垭镇格栏坪村热闹非凡,襄阳高香茶春茶推介暨保康县茶文化旅游季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

采茶姑娘来了,种茶的老农来了,茶厂的老板来了,打货的茶商来了,度假的游客也来了……保康这片“小叶子”香飘四海。

保康是全山区县,地处北纬30°这一世界茶树生长的黄金地理坐标带上。该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紧紧围绕“加快打造‘一区三地’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奋斗目标,坚持把茶叶产业作为产业链“首链”,着力构建茶叶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高位推进茶叶产业成为全县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截至目前,该县茶叶基地面积达20.1万亩,可采摘茶园面积15.2万亩,带动该县4万人就业增收,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超20亿元。

保康县先后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茶叶百强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特色茶旅资源区”和“中国十大最美茶乡”等一系列称号,并连续7年获得“全国茶业重点县域”的荣誉,是湖北省茶叶主产区和襄阳高香茶核心生产区。

从绿叶到“金叶”

生态种植擦亮“有机茶”品牌

4月12日一大早,在保康县黄堡镇观音云雾茶场茶园内,被一场春雨“唤醒”的茶叶,郁郁葱葱。茶农们挽着篮筐,大把大把地采摘嫩芽。

茶园负责人王召均告诉记者,他的茶叶长势好、销售旺,归功于建设生态茶园。

保康县种植茶叶历史悠久,过去由于是传统模式种植,茶叶产业一直面临“低产低质低效”的窘境。

为了提升茶叶品质,保康县实施茶叶品牌建设工程,建立绿色有机茶品牌认证激励机制,引导支持企业大力开展茶叶绿色食品、有机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王召均的茶园被列为首批“湖北省生态茶园建设示范项目”,主要通过深挖沟,用饼肥、生物菌肥改良土壤,以绿色防控替代农药灭虫,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进行三年有机改造。

“为了确保有机茶园的品质,我们坚持不用任何化学农药。”王召均介绍,合作社目前有机茶园面积1200多亩,严格按照有机标准对茶园基地及生产车间进行管理,保障出品的茶叶高品质。

示范引领、政策扶持,各大合作社也在“有机种植+”上大做文章:城关镇九皇山茶叶专业合作社按照每亩黄豆、有机肥各150公斤的标准进行施肥补充氮元素,氨基酸含量达到3.99%;两峪乡开林大三元茶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在有机肥中加入牛粪、厂家处理奶粉、矿源腐植酸进行发酵、腐熟,大大提升有机质含量,不仅实现了养殖、种植废物利用的良性循环,还大大降低了成本,茶叶品质经检测超过欧盟优质农产品检测标准……

为壮大“有机茶”品牌,保康县以保茶集团为龙头,联合保康38家茶叶企业,成立茶产业联合体,以“襄阳高香茶—保康毛尖、保康红”为公共区域品牌,实现有机茶品牌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产品质量整体提升、经济效益整体提升、生态效益整体提升。

“我们坚持走绿色、生态、有机的路子,坚持种有机茶、施有机肥,不会对土壤、空气、水造成污染,符合现代人健康绿色的生活要求,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保康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杨先强介绍,截至目前,全县绿色生态茶园达8万亩,获得欧盟有机认证茶园1.5万亩,计划到2030年,有机茶认证面积占比力争超过30%,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

从内销到出口

拓展市场助力保康茶香飘全球

分级、整形、精制……4月14日,在保康县万寿茶业有限公司精制茶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茶香四溢,工人们各司其职,加紧制作即将出口塔吉克斯坦的100吨大宗绿茶。

保康县种茶历史悠久,过去主要以加工生产春茶为主。“以前,春茶采摘结束后,茶园就冷清了,大量夏茶、秋茶无人问津,白白浪费掉了。”该公司董事长郭大友说。

郭大友从事茶叶生产20多年,主要在国内销售茶叶。为了打破以单一春茶销售为主的模式,把夏茶和秋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22年,郭大友在商务部门的支持下,与武汉一家出口企业“联姻”,注册成立保康县鑫农茶业有限公司,将茶叶销往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3个国家。

“我们从源头抓起,把控每一个环节,确保茶叶品质优良。”郭大友介绍,今年,公司已经出口绿茶430吨、红茶100吨,出口创汇400多万元。

位于保康县城关镇的林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在产业链精深加工上做足文章。该公司市场经理刘志安介绍,公司主要对中低端茶叶进行加工升级,生产适用于食品和饮料添加的茶叶原萃液和茶粉,出口东南亚和中亚等国家和地区。

记者打开一袋包装好的茶叶原萃液,将咖啡色的浓稠液体缓缓倒入量杯,空气中瞬间弥漫着茶香。

“这是独属于保康茶叶的味道。”刘志安介绍,保康茶叶富含茶多酚、茶氨酸等各种有益成分,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公司今年订单已经排到6月底,预计今年可生产茶叶原萃液1000多吨,年产值超过1亿元。

据了解,为支持茶产品出口,保康县积极扶持已具备产业基础和出口渠道的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提升加工能力,稳定国际市场,推动保康茶叶走出国门、香飘海外。

截至目前,保康共有4家茶企具备出口资质,每年全县出口精制茶、茶叶萃取液等深加工产品1000多吨,出口创汇达2500万美元。

从茶山到景区

茶旅融合绘就“绿色经济”新画卷

清晨,薄雾升腾,站在保康县官山世外茶源的茶山上望去,青翠的茶垄随山势起伏,宛若一条条绿绸带缠绕在群山之间。

平均海拔700米,距县城区3公里……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官山世外茶源实现了“茶园变成公园”的茶旅融合目标。

2022年,官山世外茶源成为省级龙头企业与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2023年,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与最佳旅居康养目的地;2025年3月,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我们着力打造集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研学旅行、森林康养于一体的复合型茶旅目的地。近年来,年游客接待量和茶旅综合收入不断攀升。”官山世外茶源负责人秦小丽说。

一路茶香,一路风光。保康县店垭镇徐记茶厂负责人彭宏霞不仅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茶娘子”,还是抖音“达人”,她依托茶园美景制作精美短视频,吸引各地网友前来打卡。

今年,锅厂村对茶园道路进行了全面刷黑,配套建设了120平方米观景台,后续还将配备休闲娱乐设施,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茶园风情。

作为保康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村,格栏坪村以生态茶园为依托,将种茶、采茶、卖茶与乡村休闲度假游有机融合。全村茶叶年产量达1100余吨,年产值达7000万元;拥有标准化农家乐8家,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

从卖茶叶到卖风景,保康县正将茶叶作为“绿色经济”新名片,把“茶旅融合”作为“全域旅游”新引擎,通过整合资金,统筹实施“山、水、田、林、路、园”等配套建设,以茶叶重点村、生态茶园等为重点,融入茶园观光采摘、茶文化展示、研学旅行、避暑康养等功能,构建茶叶产业与文旅共融互促的发展格局。

襄阳日报

(滑动查看更多详细内容↓↓↓)

茶园如画,茶叶飘香。4月17日,“‘两山’20年 北纬30度生态茶链绿色发展联动采访、襄阳高香茶春茶推介暨保康县茶文化旅游季”活动在保康县店垭镇格栏坪村举行。

保康以茶为媒、以绿为韵,联动全国多家媒体,共话生态茶链的绿色未来,共品襄阳高香茶的历久弥香,共赏保康茶旅融合的独特魅力。

茶香漫荆山 绘就“绿富美”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周建春 特约通讯员王晓丹 通讯员余夕雯 邢忆星)4月17日,“‘两山’20年 北纬30度生态茶链绿色发展联动采访、襄阳高香茶春茶推介暨保康县茶文化旅游季”活动在歌舞《我在茶乡等你来》中开启。舞者手持斗笠,以灵动的身姿演绎采茶、制茶的传统技艺,瞬间将观众带入保康千年茶韵之中。

一片茶叶,托起一方经济;一杯香茗,连接万家情谊。活动现场,保康4家茶企获得“楚天好”茶品牌授权,涵盖现代农业、茶叶精深加工、文旅融合等领域的3个项目集中签约,县文旅局与5家旅行社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此次活动的开展,必将为保康县域经济发展、产业提档升级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蓄积更为强大的动能。

“今天通过了‘楚天好’茶品牌授权,感到非常高兴。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提升制茶工艺,提高茶叶品质,扩大茶叶生产规模,希望通过‘楚天好’茶品牌,让保康茶叶走向全国各地。”保康县店垭镇神农茶场质量负责人安敬佩说。

“我们将保持服务项目的热情不减、力度不减、措施不减,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帮助企业对接相关部门,尽早办理好各项审批要件,让投资主体安心、放心、舒心,发挥以商招商作用,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到过渡湾投资。”过渡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鑫表示。

品高山有机茶,赏传统茶艺表演,本次茶文化旅游季活动内容丰富,采茶活动与非遗文化、民俗表演巧妙融合,民俗文化表演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众多游客和当地群众在体验保康茶园春日乐趣的同时,充分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青翠的茶园里,小仙子们正在跳采茶舞,灵动的舞姿演绎着春日茶园的生机。当传统茶文化与传统民俗表演、艺术舞蹈相互碰撞,独特的艺术魅力绽放,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

“这是第二次来保康,保康的乡村振兴、茶文化建设做得很好,相比之前变化特别大。今天看到很多摄影爱好者和我一样来这里拍照,把美丽的保康宣传出去。”摄影爱好者王丽表示。

全国24家媒体代表见证保康茶产业发展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周建春 张晋瑜 特约通讯员向宗涛 张运慧)阳光洒进茶山,嫩芽随风摇曳。4月17日下午,在店垭镇锅厂村绿之源有机茶基地里,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24家媒体代表,通过资源互通、内容共创、技术赋能、联合传播,一同深挖“一片叶子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鲜活案例,深度报道“两山”理念在保康茶产业链中的创新实践。

“保康的茶企、茶山建设非常规范,产业发展有模有样,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能够创出一个很好的茶叶品牌。”怀化日报记者曾照宇说。

黄山日报记者张妍表示,保康茶产业发展的势头非常好,前景非常广阔。

嫩芽舒展,香气袅袅。在品茶区,汤色翠绿、香高持久的“保康毛尖”让采访团记者赞叹不已。

“第一次品尝‘保康毛尖’和‘保康红’这两款产品,口感跟一些名茶不相上下,说明保康的山能种出很好的茶叶。”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驻武汉记者站记者欧阳思柔说。

“保康茶品质非常高,香气很浓,回味悠长。”柳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马婧说。

“来到保康之后,我觉得气候非常适宜,才能产出‘保康毛尖’这么高品质的茶叶。”黄山日报记者张妍表示。

据了解,保康茶富含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出口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保康茶非常好,色泽清亮,口感醇香。好环境出好茶,保康茶的营养价值高。”合肥日报记者史扬说。

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今年,保茶集团与湖北金龙泉啤酒有限公司深度合作,研发生产出本土第一款茶啤。“茶啤既有茶的清香,又有酒的清甜,是非常特别的一款啤酒。”河北日报国际传播中心记者李婧霞表示。

在采访中,媒体记者不仅为保康茶的出圈点赞,还在认真思考跨区域媒体联动打造知名茶品牌这一话题。

“我们希望利用香港这个国际化的都市和国际化的窗口,对保康茶进行深度推广,把保康茶推广到海外。”欧阳思柔表示。

特色农产品 解锁宝藏美味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周建春 特约通讯员付乐 袁琪)4月17日,在活动现场,来自全县11个乡镇的特色农产品和21家茶企的茶产品集体亮相,为活动增添了浓厚的烟火气息。

活动现场,茶企向游客讲解自家茶产品的特色和卖点。

“这是我们的产品之一,特点是色绿、耐泡、回甘绵长,是不可多得的一款优质产品,喝了感觉一整天都是甘甜的。”九皇山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宦吉林向游客热情推介。

北纬30度是茶树生长的黄金地理坐标带。地处这一理想地带的保康县,不仅是康养福地,还是茶树生长的理想之地。

“保康独特的环境造就了保康茶富含营养物质,茶叶耐泡。襄阳高香茶很有辨识度,喝了以后,带有悠悠的花香味,口感醇香,味道回甘。保康茶耐泡、高香、回甘这三个特点,在全省非常出名。”湖北省茶叶学会会长、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研究员高士伟介绍。

在展区的另一边,琳琅满目的农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品尝、选购。

“今天带来了台子包村的艾产品、瓦房滩村的金银花,希望通过活动,把寺坪的农产品推出去,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保康县寺坪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梅琼玲说。

除了香菇、木耳、核桃等传统的农产品,还有不少精深加工的本地特色产品,葛根、石斛、牡丹、苍术等系列延伸产品让人耳目一新。尝美食、品香茗,游客在各个摊位前,仔细挑选着心仪的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当天农产品及茶叶销售交易额达40多万元,签订意向性合同约280万元。

茶香漫山间 巧手采春鲜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周建春 特约通讯员向宗涛 张运慧 通讯员余文龙)4月17日,在活动现场,30多名茶农参加采茶比赛,众多游客驻足围观,现场呈现一幅生动的春日劳作图景。

比赛开始,选手们双手在茶梢间翻飞如蝶,不到5分钟,竹篓底部就铺上了一层嫩芽。

“采茶要眼疾手快,双手左右开弓,保证采起来的一芽一叶都符合标准。”黄坪村采茶选手张婷说。

同时,茶园里的歌舞表演点燃了选手们的激情,伴随着音乐,选手们的采茶速度更快了。摄影爱好者们不断调整镜头,记录每一个精彩瞬间。

“参加采茶比赛,能够提升采茶技能,在劳动中获得快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收入。”来自店垭镇望粮山村的采茶选手宋兆彩说。

“我们将以此次采茶比赛为契机,动员广大茶农广泛参与,让茶农进一步了解茶产业的重要性,深入学习茶叶的种植和管理技术,吸引更多游客参与采茶、制茶、品茶,让茶农腰包鼓起来。”店垭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吴光明表示。

手工制茶大赛 传承传统技艺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周建春 通讯员余夕雯 邢忆星)4月16日,首届襄阳高香茶“保康毛尖”手工制茶大赛在店垭镇格栏坪村开赛。来自各地的参赛选手尽显本领,为传承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

当天,来自谷城县、南漳县、保康县的20名参赛选手齐聚一堂,各显身手。

一口口铁锅成为施展技艺的舞台,鲜叶在铁锅中翻滚,缕缕茶香飘散而出。

南漳县参赛选手尚军功表示,通过参加制茶大赛,互相交流,提高了制茶技艺,完善了茶叶品质,更好地促进茶叶销售。

一批批炒干的“保康毛尖”,茶汤色泽清亮,栗香浓郁持久,滋味鲜醇,散发阵阵清香,深受评委青睐。本次制茶大赛,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

“参赛选手制作的茶叶质量比较高,香气滋味鲜爽,能够代表高香茶的品质特征,整体水平比较高。”襄阳市茶叶协会会长唐前勇说。

此次活动,还邀请到湖北文旅推介官、“寻美·襄阳”推荐官、新浪亿万名博等网络达人,宣传保康、推介保康。

截至4月23日,8名网络大V,在6个平台,20个账号发布30条作品,总浏览量达200万。

据了解,此次活动还将持续进行,全国各地各大媒体后续还将聚焦保康特色产业发展蓬勃态势,陆续推出更多新闻报道,深挖“一片叶子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鲜活案例,生动系统呈现“两山”理念在保康县茶产业链中的创新实践。

(保康县融媒体中心出品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全媒体记者:张玮

编校:丽丽

责编:赵硕

审核:秦志鹏

终审:张良奎

3

记者大V齐吆喝,保康茶叶香四海。4月17日,“‘两山’20年 北纬30度生态茶链绿色发展联动采访、襄阳高香茶春茶推介暨保康县茶文化旅游季正式启动。

全国省内省外36家主流媒体

以及湖北省文旅推荐官等网络大V聚焦保康县

见证保康生态茶园变身“绿色银行”的转化路径

解码保康茶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致富经验

讲述保康茶产业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

进一步提升保康茶叶产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为推动保康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一起来感受这波关注吧

人民日报


新华社


(滑动查看更多详细内容↓↓↓)

4月17日,“‘两山’20年北纬30度生态茶链绿色发展联动采访、襄阳高香茶春茶推介暨保康县茶文化旅游季”活动在湖北保康县举行,保康4家茶企荣获“楚天好”茶品牌授权,现代农业、茶叶精深加工、文旅融合等领域的3个项目集中签约,县文旅局与5家旅行社签订框架合作协议。

在分会场,手工制茶大赛同步开展,来自谷城县、南漳县、保康县的共20名选手参赛,一口口铁锅成为他们施展技艺的舞台。民俗大舞台上,采茶活动与非遗文化、民俗表演巧妙融合,店垭民间唢呐、打连盖等民俗文化表演精彩纷呈,游客们在体验保康茶文化乐趣的同时,充分感受本地民俗文化的魅力。

“这是店垭神农系列襄阳高香茶,茶汤有一股淡淡的花香。”神农茶源负责人安敬佩介绍道。巡展现场,二十余家茶企纷纷展出自家优质茶产品,有翠绿鲜嫩的绿茶、香气浓郁的红茶,还有花香怡人的花茶,吸引众多游客现场品尝、咨询订购。

在圣铭茶叶展位上,茶厂负责人徐声平正通过手机短视频直播介绍产品:“我们想通过短视频直播,让更多朋友品尝保康好茶”。

作为“襄阳高香茶”核心生产区,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达20.1万亩,茶叶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3家。近年来,保康县委、县政府全力以赴提升茶品质、弘扬茶文化、做强茶品牌,加快建设襄阳高香茶核心生产区,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襄阳高香茶飘香海内外。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中国新闻网

中国日报网


学习强国


活动中,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24家媒体代表来到保康,进茶园、访茶农、品茶味,通过资源互通、内容共创、技术赋能、联合传播,让保康的茶园美景、全县“茶香富茶乡”的生动故事作为襄阳茶产业代表之一在省内外媒体呈现。

黄山日报

(滑动查看更多详细内容↓↓↓)

北纬30°区域是世界公认的“黄金茶产区”,横贯中国东西部,其中,黄山市与湖北省襄阳市同样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与贸易历史。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4月17日至18日,“‘两山’20年 北纬30°生态茶链绿色发展”联动采访活动在襄阳市启动,记者走访襄阳茶园,探寻两地因茶结缘,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不谋而合的做法和经验。

从襄阳到黄山

一片茶叶串起百年茶缘

襄阳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是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襄阳随处可见茶道文化的痕迹,随茶道分布的渡口、码头、会馆、街区和古城等,均见证着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黄山是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祁门红茶等中国名茶的主产区,被誉为“中国名茶之都”;襄阳拥有3000多年的茶叶种植历史,茶产业发展蓬勃。

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条蜿蜒的万里茶道将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这条路南起福建武夷山,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向北延伸,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全程1.4万多公里。祁门红茶便是从阊江入鄱阳湖到汉口,踏上万里茶道,远销德、英、美、俄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时光流转,如今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襄阳与黄山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践行着绿色发展之路,两地茶产业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片小小的茶叶,不仅富了一方百姓,更承载着襄黄之间的深厚情谊,成为两地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

从绿叶到“金叶”

“蹚出”绿色发展之路

一大早,在襄阳市保康县黄堡镇观音云雾茶场茶园内,茶农们身挎竹篓踏入茶垄,手指轻快地掠过茶树,鲜嫩完整的芽叶接连落入篓中。

“我家茶叶长势好、销售旺,归功于建设生态茶园。”茶园负责人王召均向记者介绍,“为了确保有机茶园的品质,我们坚持不用任何化学农药,主要通过深挖沟,用饼肥、生物菌肥改良土壤,以绿色防控替代农药灭虫,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进行有机改造。”

“正是因为我们坚持走绿色、生态、有机的路子,坚持种有机茶、施有机肥,符合现代人健康绿色的生活要求,我们的茶叶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王召均说。

在追求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保康县并非个例。早在2020年,黄山市就在重点产茶乡镇试点推广“小黄板”。到了2021年,更是实施全域茶园绿色防控,实现黄板扦插全域覆盖。近年来,黄山市以“小黄板”撬动茶园绿色防控,全市鲜叶和干茶抽样欧盟达标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0%。

良好的茶叶品质,让茶农的收入越来越高。据了解,襄阳茶园种植面积接近50万亩,带动近50万人增收致富;而黄山去年茶叶综合产值达283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2万余元。

从绿叶到“金叶”,襄阳与黄山虽地域不同,但在绿色发展理念上却遥相呼应,凭借着对绿色发展的执着坚守与不懈探索,成功“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

大公文汇网


渭南日报


(滑动查看更多详细内容↓↓↓)

春和景明,茶香四溢。4月17日,由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与襄阳融媒体中心联合发起的“两山”20年 北纬30°生态茶链绿色发展联动采访活动在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正式启动。

活动在歌舞《我在茶乡等你来》中启幕,现场推介襄阳高香茶公用品牌——“保康毛尖、保康红”。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河北日报国际传播中心、渭南日报社等12个省市的24家媒体代表从这里出发,共观生态茶园成为“绿色银行”的转化实践,共探茶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共讲茶农茶企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民”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启动仪式后,采访团一行利用两天时间深入保康县店垭镇锅厂村绿之源有机茶基地、保茶集团,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史馆、民俗园、玉皇剑茶产业园等地进行实地采访,全方位、多角度了解襄阳茶产业的发展历程、创新模式以及未来规划。

襄阳作为“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城市之一,以及秦巴山系高香型名优茶核心产区,发展茶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近年来,襄阳茶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襄阳茶园面积近50万亩,干茶产量2万吨,综合产值达80亿元人民币;培育茶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带动近50万人增收致富。襄阳高香茶区域公用品牌先后入围中国农业区域公用品牌300强和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凭借“高栗香、滋味醇、汤色亮、耐冲泡”品质,襄阳高香茶走出国门,远销美国、俄罗斯、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成为襄阳市第二大出口农产品,也是展示襄阳茶叶品牌的一张亮丽名片。

北纬30°区域作为世界公认的“黄金茶产区”,横贯中国东西部,集中分布了包括襄阳高香茶在内的六大茶类百余种名茶。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各地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之路,铺就了乡村振兴的富裕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多赢格局。作为央地联动融合模式下讲好地方故事的创新实践,此次采访活动采用“全年贯穿+接力宣推”采访思路和“国际+国内”传播模式,通过资源互通、内容共创、技术赋能、联合传播,一同深挖“一片叶子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鲜活案例,系统呈现“两山”理念在茶产业链中的创新实践。

湖北日报


(滑动查看更多详细内容↓↓↓)

一场春雨过后,保康县春茶进入丰采期。

4月17日,襄阳高香茶春茶推介暨保康县茶文化旅游季活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专家和茶商齐聚保康,话茶事、寻合作。

近年来,保康着力培育“保康红”“保康毛尖”品牌,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文章。

2024年,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20.1万亩,年生产加工干茶8800吨,年综合产值超20亿元,带动4万多户农民增收,走出一条以茶兴农、茶旅富农的绿色发展道路。

有机茶富含科技范

捏住芽根,轻轻一提,针针芽尖落入茶篓……4月12日,保康县黄堡镇观音云雾茶场茶园内,数十名采茶工手挽篮筐,抢摘新芽。

“茶叶长势好,产品销售旺。”负责人王召均喜上眉梢,“多亏当初及时转型,选择有机种植。”

王召均懂种茶、会炒茶,是当地茶叶种植大户,但因延续传统种植模式,茶叶产量和质量下降,出现滞销。

提质迫在眉睫。王召均的茶园被列为首批“湖北省生态茶园建设示范项目”,探索有机之路。

用饼肥、生物菌肥改良土壤,以绿色防控替代农药灭虫,以有机肥替代化肥……成本虽然增长了,但茶叶的品质大幅提升。经过三年努力,王召均的1200亩茶园取得有机认证,还通过欧盟检测。

除了种植,生产加工也在升级。

走进保茶集团智能化茶叶生产车间,清洗、杀青、揉捻……传统制茶工艺转化为数据模型,全自动控制实现无人化生产。

“我们引进日本智能化茶叶加工设备,运用智能传感及生产控制等集成技术,实现干茶智能化、自动化生产。”保茶集团总经理沈义锋介绍,公司年茶叶加工能力可达2000吨。

截至目前,保康县共有绿色生态茶园8万亩,配备1500多台(套)茶叶色选机、光波杀青机、电磁炒干机等先进加工设备。

茶产品俏销海外

4月14日,保康县万寿茶业有限公司精制茶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加紧制作将出口塔吉克斯坦的100吨大宗绿茶。

该公司董事长郭大友说,过去,保康以加工生产春茶为主,大量夏茶、秋茶无人问津。为打破单一春茶销售模式,公司把夏茶和秋茶作为新的增长点。

2022年,万寿茶业取得出口资质,与武汉一家出口企业“联姻”,打破季节限制对茶叶进行精制加工,产品远销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

“我们从源头抓起,采摘、加工每个环节都严格按质量标准把关。”郭大友介绍,今年以来,公司已出口绿茶430吨、红茶100吨,出口创汇400多万元。

位于保康县城关镇的林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高浓度茶叶原萃液,出口至东南亚和中亚国家。该公司市场经理刘志安介绍,保康茶叶富含茶多酚、茶氨酸、茶叶素等各种有益成分,产品备受市场好评,今年的订单已经排到6月底。

目前,保康共有4家茶企具备出口资质,全县每年出口精制茶、茶叶萃取液等1000多吨,出口创汇达2500万美元。

千亩茶园一年迎客10万人次

“风景很好,专门带孩子来体验采茶。”4月16日,保康县官山世外茶源游人如织,陈玲与家人一起赏风光、品茶香。

官山世外茶源平均海拔700多米,拥有优质茶园1000多亩。作为国家级生态农场与最佳旅居康养目的地,2025年3月官山世外茶源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走进茶博馆,斑驳的红砖墙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官山茶场烧柴炒茶留下的痕迹仍清晰可见。“依托生态风光和茶产业资源,景区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茶旅综合收入达1000多万元。”保康官山世外茶源负责人秦小丽说。

4月17日,格栏坪村人头攒动,游客曹金萍亲手将自己采摘的鲜叶炒成干茶。“吃完农家饭,再喝一口自己炒的茶,收获感满满。”

格栏坪村是保康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村,该村以生态茶园为依托,将种茶、采茶、卖茶与乡村休闲度假游有机融合,建成标准化农家乐8家,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0余万元。

保康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以茶叶村、生态茶园等为重点,植入茶园观光采摘、茶文化展示、研学旅行、避暑康养等功能,构建茶叶产业与文旅“共融互促”的发展格局。

农村新报

(滑动查看更多详细内容↓↓↓)

4月17日,“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格栏坪村热闹不已,茶农踏露而至,茶商闻香寻迹,厂商驻足商洽,游人慕名云集……襄阳高香茶春茶推介暨保康县茶文化旅游季开幕,引得四海宾朋共赴春约。

从传承八九十年代柴火炒茶技艺的官山世外茶源,到茶产业与乡村度假深度融合的格栏坪田园综合体,再到紫砂艺术与茶道相映成趣的歇马香炉山茶园,三条茶旅专线各展风华:或可触摸传统制茶的温度记忆,或体验采青制茶的沉浸式农趣,或品味茶器相生的东方美学,共同勾勒出层次丰盈的茶乡保康。

保康县地处北纬28°至32°,是世界公认的黄金产茶带。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色绿形美、口感醇正、香高持久、回味悠长的保康绿茶。近年来,保康县抢抓机遇,全力以赴壮大茶规模、提升茶品质、弘扬茶文化、做强茶品牌,加快建设襄阳高香茶核心生产区,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

一片茶叶,托起一方经济。活动现场,4家保康茶企荣获“楚天好”茶品牌授权,涵盖现代农业、茶叶精深加工、文旅融合等领域的3个项目集中签约,县文旅局与5家旅行社签订框架合作协议。

以保康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38家茶叶企业成立茶产业联合体,以“襄阳高香茶——保康毛尖、保康红”为区域公共品牌,统一有机茶品牌、标识、标准,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整体提升。

研学采茶、制茶工艺,品高山有机茶,赏传统茶艺表演,本次茶文化旅游季活动内容丰富,采茶活动与非遗文化、民俗表演巧妙融合,民间唢呐、打连盖等民俗文化表演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这些表演让我勾起了儿时记忆,感觉非常有意思。”从远安赶来的游客李世勇说。

截至2024年底,保康茶园总面积达20.1万亩,年生产加工干茶8800吨,加工产值达9.5亿元,实现出口创汇近900万美元,连续5年入选“全国茶叶百强县”。

襄阳日报


(滑动查看更多详细内容↓↓↓)

4月17日,“中国最美乡村”保康县店垭镇格栏坪村热闹非凡,襄阳高香茶春茶推介暨保康县茶文化旅游季活动在这里拉开帷幕。

采茶姑娘来了,种茶的老农来了,茶厂的老板来了,打货的茶商来了,度假的游客也来了……保康这片“小叶子”香飘四海。

保康是全山区县,地处北纬30°这一世界茶树生长的黄金地理坐标带上。该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紧紧围绕“加快打造‘一区三地’建设‘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奋斗目标,坚持把茶叶产业作为产业链“首链”,着力构建茶叶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高位推进茶叶产业成为全县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截至目前,该县茶叶基地面积达20.1万亩,可采摘茶园面积15.2万亩,带动该县4万人就业增收,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超20亿元。

保康县先后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茶叶百强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特色茶旅资源区”和“中国十大最美茶乡”等一系列称号,并连续7年获得“全国茶业重点县域”的荣誉,是湖北省茶叶主产区和襄阳高香茶核心生产区。

从绿叶到“金叶”

生态种植擦亮“有机茶”品牌

4月12日一大早,在保康县黄堡镇观音云雾茶场茶园内,被一场春雨“唤醒”的茶叶,郁郁葱葱。茶农们挽着篮筐,大把大把地采摘嫩芽。

茶园负责人王召均告诉记者,他的茶叶长势好、销售旺,归功于建设生态茶园。

保康县种植茶叶历史悠久,过去由于是传统模式种植,茶叶产业一直面临“低产低质低效”的窘境。

为了提升茶叶品质,保康县实施茶叶品牌建设工程,建立绿色有机茶品牌认证激励机制,引导支持企业大力开展茶叶绿色食品、有机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王召均的茶园被列为首批“湖北省生态茶园建设示范项目”,主要通过深挖沟,用饼肥、生物菌肥改良土壤,以绿色防控替代农药灭虫,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进行三年有机改造。

“为了确保有机茶园的品质,我们坚持不用任何化学农药。”王召均介绍,合作社目前有机茶园面积1200多亩,严格按照有机标准对茶园基地及生产车间进行管理,保障出品的茶叶高品质。

示范引领、政策扶持,各大合作社也在“有机种植+”上大做文章:城关镇九皇山茶叶专业合作社按照每亩黄豆、有机肥各150公斤的标准进行施肥补充氮元素,氨基酸含量达到3.99%;两峪乡开林大三元茶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在有机肥中加入牛粪、厂家处理奶粉、矿源腐植酸进行发酵、腐熟,大大提升有机质含量,不仅实现了养殖、种植废物利用的良性循环,还大大降低了成本,茶叶品质经检测超过欧盟优质农产品检测标准……

为壮大“有机茶”品牌,保康县以保茶集团为龙头,联合保康38家茶叶企业,成立茶产业联合体,以“襄阳高香茶—保康毛尖、保康红”为公共区域品牌,实现有机茶品牌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产品质量整体提升、经济效益整体提升、生态效益整体提升。

“我们坚持走绿色、生态、有机的路子,坚持种有机茶、施有机肥,不会对土壤、空气、水造成污染,符合现代人健康绿色的生活要求,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保康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杨先强介绍,截至目前,全县绿色生态茶园达8万亩,获得欧盟有机认证茶园1.5万亩,计划到2030年,有机茶认证面积占比力争超过30%,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

从内销到出口

拓展市场助力保康茶香飘全球

分级、整形、精制……4月14日,在保康县万寿茶业有限公司精制茶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茶香四溢,工人们各司其职,加紧制作即将出口塔吉克斯坦的100吨大宗绿茶。

保康县种茶历史悠久,过去主要以加工生产春茶为主。“以前,春茶采摘结束后,茶园就冷清了,大量夏茶、秋茶无人问津,白白浪费掉了。”该公司董事长郭大友说。

郭大友从事茶叶生产20多年,主要在国内销售茶叶。为了打破以单一春茶销售为主的模式,把夏茶和秋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22年,郭大友在商务部门的支持下,与武汉一家出口企业“联姻”,注册成立保康县鑫农茶业有限公司,将茶叶销往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3个国家。

“我们从源头抓起,把控每一个环节,确保茶叶品质优良。”郭大友介绍,今年,公司已经出口绿茶430吨、红茶100吨,出口创汇400多万元。

位于保康县城关镇的林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在产业链精深加工上做足文章。该公司市场经理刘志安介绍,公司主要对中低端茶叶进行加工升级,生产适用于食品和饮料添加的茶叶原萃液和茶粉,出口东南亚和中亚等国家和地区。

记者打开一袋包装好的茶叶原萃液,将咖啡色的浓稠液体缓缓倒入量杯,空气中瞬间弥漫着茶香。

“这是独属于保康茶叶的味道。”刘志安介绍,保康茶叶富含茶多酚、茶氨酸等各种有益成分,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公司今年订单已经排到6月底,预计今年可生产茶叶原萃液1000多吨,年产值超过1亿元。

据了解,为支持茶产品出口,保康县积极扶持已具备产业基础和出口渠道的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提升加工能力,稳定国际市场,推动保康茶叶走出国门、香飘海外。

截至目前,保康共有4家茶企具备出口资质,每年全县出口精制茶、茶叶萃取液等深加工产品1000多吨,出口创汇达2500万美元。

从茶山到景区

茶旅融合绘就“绿色经济”新画卷

清晨,薄雾升腾,站在保康县官山世外茶源的茶山上望去,青翠的茶垄随山势起伏,宛若一条条绿绸带缠绕在群山之间。

平均海拔700米,距县城区3公里……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官山世外茶源实现了“茶园变成公园”的茶旅融合目标。

2022年,官山世外茶源成为省级龙头企业与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2023年,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与最佳旅居康养目的地;2025年3月,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我们着力打造集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研学旅行、森林康养于一体的复合型茶旅目的地。近年来,年游客接待量和茶旅综合收入不断攀升。”官山世外茶源负责人秦小丽说。

一路茶香,一路风光。保康县店垭镇徐记茶厂负责人彭宏霞不仅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茶娘子”,还是抖音“达人”,她依托茶园美景制作精美短视频,吸引各地网友前来打卡。

今年,锅厂村对茶园道路进行了全面刷黑,配套建设了120平方米观景台,后续还将配备休闲娱乐设施,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茶园风情。

作为保康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村,格栏坪村以生态茶园为依托,将种茶、采茶、卖茶与乡村休闲度假游有机融合。全村茶叶年产量达1100余吨,年产值达7000万元;拥有标准化农家乐8家,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

从卖茶叶到卖风景,保康县正将茶叶作为“绿色经济”新名片,把“茶旅融合”作为“全域旅游”新引擎,通过整合资金,统筹实施“山、水、田、林、路、园”等配套建设,以茶叶重点村、生态茶园等为重点,融入茶园观光采摘、茶文化展示、研学旅行、避暑康养等功能,构建茶叶产业与文旅共融互促的发展格局。

襄阳日报

(滑动查看更多详细内容↓↓↓)

茶园如画,茶叶飘香。4月17日,“‘两山’20年 北纬30度生态茶链绿色发展联动采访、襄阳高香茶春茶推介暨保康县茶文化旅游季”活动在保康县店垭镇格栏坪村举行。

保康以茶为媒、以绿为韵,联动全国多家媒体,共话生态茶链的绿色未来,共品襄阳高香茶的历久弥香,共赏保康茶旅融合的独特魅力。

茶香漫荆山 绘就“绿富美”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周建春 特约通讯员王晓丹 通讯员余夕雯 邢忆星)4月17日,“‘两山’20年 北纬30度生态茶链绿色发展联动采访、襄阳高香茶春茶推介暨保康县茶文化旅游季”活动在歌舞《我在茶乡等你来》中开启。舞者手持斗笠,以灵动的身姿演绎采茶、制茶的传统技艺,瞬间将观众带入保康千年茶韵之中。

一片茶叶,托起一方经济;一杯香茗,连接万家情谊。活动现场,保康4家茶企获得“楚天好”茶品牌授权,涵盖现代农业、茶叶精深加工、文旅融合等领域的3个项目集中签约,县文旅局与5家旅行社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此次活动的开展,必将为保康县域经济发展、产业提档升级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蓄积更为强大的动能。

“今天通过了‘楚天好’茶品牌授权,感到非常高兴。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提升制茶工艺,提高茶叶品质,扩大茶叶生产规模,希望通过‘楚天好’茶品牌,让保康茶叶走向全国各地。”保康县店垭镇神农茶场质量负责人安敬佩说。

“我们将保持服务项目的热情不减、力度不减、措施不减,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帮助企业对接相关部门,尽早办理好各项审批要件,让投资主体安心、放心、舒心,发挥以商招商作用,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到过渡湾投资。”过渡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鑫表示。

品高山有机茶,赏传统茶艺表演,本次茶文化旅游季活动内容丰富,采茶活动与非遗文化、民俗表演巧妙融合,民俗文化表演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众多游客和当地群众在体验保康茶园春日乐趣的同时,充分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青翠的茶园里,小仙子们正在跳采茶舞,灵动的舞姿演绎着春日茶园的生机。当传统茶文化与传统民俗表演、艺术舞蹈相互碰撞,独特的艺术魅力绽放,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

“这是第二次来保康,保康的乡村振兴、茶文化建设做得很好,相比之前变化特别大。今天看到很多摄影爱好者和我一样来这里拍照,把美丽的保康宣传出去。”摄影爱好者王丽表示。

全国24家媒体代表见证保康茶产业发展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周建春 张晋瑜 特约通讯员向宗涛 张运慧)阳光洒进茶山,嫩芽随风摇曳。4月17日下午,在店垭镇锅厂村绿之源有机茶基地里,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24家媒体代表,通过资源互通、内容共创、技术赋能、联合传播,一同深挖“一片叶子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鲜活案例,深度报道“两山”理念在保康茶产业链中的创新实践。

“保康的茶企、茶山建设非常规范,产业发展有模有样,按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能够创出一个很好的茶叶品牌。”怀化日报记者曾照宇说。

黄山日报记者张妍表示,保康茶产业发展的势头非常好,前景非常广阔。

嫩芽舒展,香气袅袅。在品茶区,汤色翠绿、香高持久的“保康毛尖”让采访团记者赞叹不已。

“第一次品尝‘保康毛尖’和‘保康红’这两款产品,口感跟一些名茶不相上下,说明保康的山能种出很好的茶叶。”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驻武汉记者站记者欧阳思柔说。

“保康茶品质非常高,香气很浓,回味悠长。”柳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马婧说。

“来到保康之后,我觉得气候非常适宜,才能产出‘保康毛尖’这么高品质的茶叶。”黄山日报记者张妍表示。

据了解,保康茶富含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出口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保康茶非常好,色泽清亮,口感醇香。好环境出好茶,保康茶的营养价值高。”合肥日报记者史扬说。

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今年,保茶集团与湖北金龙泉啤酒有限公司深度合作,研发生产出本土第一款茶啤。“茶啤既有茶的清香,又有酒的清甜,是非常特别的一款啤酒。”河北日报国际传播中心记者李婧霞表示。

在采访中,媒体记者不仅为保康茶的出圈点赞,还在认真思考跨区域媒体联动打造知名茶品牌这一话题。

“我们希望利用香港这个国际化的都市和国际化的窗口,对保康茶进行深度推广,把保康茶推广到海外。”欧阳思柔表示。

特色农产品 解锁宝藏美味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周建春 特约通讯员付乐 袁琪)4月17日,在活动现场,来自全县11个乡镇的特色农产品和21家茶企的茶产品集体亮相,为活动增添了浓厚的烟火气息。

活动现场,茶企向游客讲解自家茶产品的特色和卖点。

“这是我们的产品之一,特点是色绿、耐泡、回甘绵长,是不可多得的一款优质产品,喝了感觉一整天都是甘甜的。”九皇山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宦吉林向游客热情推介。

北纬30度是茶树生长的黄金地理坐标带。地处这一理想地带的保康县,不仅是康养福地,还是茶树生长的理想之地。

“保康独特的环境造就了保康茶富含营养物质,茶叶耐泡。襄阳高香茶很有辨识度,喝了以后,带有悠悠的花香味,口感醇香,味道回甘。保康茶耐泡、高香、回甘这三个特点,在全省非常出名。”湖北省茶叶学会会长、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研究员高士伟介绍。

在展区的另一边,琳琅满目的农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品尝、选购。

“今天带来了台子包村的艾产品、瓦房滩村的金银花,希望通过活动,把寺坪的农产品推出去,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保康县寺坪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梅琼玲说。

除了香菇、木耳、核桃等传统的农产品,还有不少精深加工的本地特色产品,葛根、石斛、牡丹、苍术等系列延伸产品让人耳目一新。尝美食、品香茗,游客在各个摊位前,仔细挑选着心仪的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当天农产品及茶叶销售交易额达40多万元,签订意向性合同约280万元。

茶香漫山间 巧手采春鲜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周建春 特约通讯员向宗涛 张运慧 通讯员余文龙)4月17日,在活动现场,30多名茶农参加采茶比赛,众多游客驻足围观,现场呈现一幅生动的春日劳作图景。

比赛开始,选手们双手在茶梢间翻飞如蝶,不到5分钟,竹篓底部就铺上了一层嫩芽。

“采茶要眼疾手快,双手左右开弓,保证采起来的一芽一叶都符合标准。”黄坪村采茶选手张婷说。

同时,茶园里的歌舞表演点燃了选手们的激情,伴随着音乐,选手们的采茶速度更快了。摄影爱好者们不断调整镜头,记录每一个精彩瞬间。

“参加采茶比赛,能够提升采茶技能,在劳动中获得快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收入。”来自店垭镇望粮山村的采茶选手宋兆彩说。

“我们将以此次采茶比赛为契机,动员广大茶农广泛参与,让茶农进一步了解茶产业的重要性,深入学习茶叶的种植和管理技术,吸引更多游客参与采茶、制茶、品茶,让茶农腰包鼓起来。”店垭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吴光明表示。

手工制茶大赛 传承传统技艺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周建春 通讯员余夕雯 邢忆星)4月16日,首届襄阳高香茶“保康毛尖”手工制茶大赛在店垭镇格栏坪村开赛。来自各地的参赛选手尽显本领,为传承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

当天,来自谷城县、南漳县、保康县的20名参赛选手齐聚一堂,各显身手。

一口口铁锅成为施展技艺的舞台,鲜叶在铁锅中翻滚,缕缕茶香飘散而出。

南漳县参赛选手尚军功表示,通过参加制茶大赛,互相交流,提高了制茶技艺,完善了茶叶品质,更好地促进茶叶销售。

一批批炒干的“保康毛尖”,茶汤色泽清亮,栗香浓郁持久,滋味鲜醇,散发阵阵清香,深受评委青睐。本次制茶大赛,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

“参赛选手制作的茶叶质量比较高,香气滋味鲜爽,能够代表高香茶的品质特征,整体水平比较高。”襄阳市茶叶协会会长唐前勇说。

此次活动,还邀请到湖北文旅推介官、“寻美·襄阳”推荐官、新浪亿万名博等网络达人,宣传保康、推介保康。

截至4月23日,8名网络大V,在6个平台,20个账号发布30条作品,总浏览量达200万。

据了解,此次活动还将持续进行,全国各地各大媒体后续还将聚焦保康特色产业发展蓬勃态势,陆续推出更多新闻报道,深挖“一片叶子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鲜活案例,生动系统呈现“两山”理念在保康县茶产业链中的创新实践。

(保康县融媒体中心出品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全媒体记者:张玮

编校:丽丽

责编:赵硕

审核:秦志鹏

终审:张良奎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